
大堆頭的電影我一向不感興趣。原因是自開始看電影以來,我早己總結了一項經驗,那就是電影「凡大必爛」,而且我發現自己這個經驗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中外皆然。
朋友向我提及這部片子己經在灣區上演。雖然它在大陸媒體廣受吹捧,頗負盛名,且上演之後又創下票房紀錄等等,但真正令我提起勁來,決定開車進舊金山去一睹此片的原因,是我意識到了一件事:
在我記憶中,從來沒有一部中國電影能在中國發行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幾乎同步在美國第一院線上演(這都不是那些專演國外電影的小戲院),而且據說上檔 第一波就是兩個星期,能造成這種陣仗,後面一定有人撒了大筆銀子。在這個狀況下,我覺得自己應該去見識見識。即使是用一種「做功課」的心情,都應該去「見 證」一下這部電影。
就敘事方式而言,這是一部平舖直敍的作品。大堆演員,走馬燈似地出現在銀幕上,其中有些我叫得出名字,又有些我叫不出名字,但他們想必都是些當下響 噹噹的人物。片中出現的角色當然也都是在近代史教科書中提及民國以來的重要人物。這些人物穿插在片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少屬實,又有多少是虛構,我也沒空去一 一求證。再說這種人人都湊上一腳的拍片陣勢,除了熱鬧之外,倒底有多大的意義,也是我一直苦思不解的一件事。
如果我以「做功課」來比喻自己看此片的心態,也容我以「交作業」來揣摩此片導演,製作人及演員們的工作心情。它給人的感覺好似「最高當局」發下來了 一項任務(就像是老師指定了一項作業),由於這些工作人員們都是些「好學生」,以「做作業」的心態努力地完成了任務,再加上這又是個「政治正確性」極高的 任務,於是人人或自動或被動地都要在其中湊上一角。結果就造就了一部熱鬧但無味的作品。
或許我也該解釋一下自己的這項「凡大必爛」理論。我的關注是「大堆頭」,不一定是「大成本」。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認為成為一部好電影的最基本要件 是要能夠「感動」。而造成「感動」最重要的一項元素是對劇中故事人物刻畫的功力及深度。使觀眾既能體會,又能入戲。那麼「大堆頭」「輪番上陣」的做法就適 而其反地稀釋了每一位故事中角色的濃度。因此電影工作人雖成功地完成了他們的「作業」,都十分稱職,只可惜觀眾們看到的就是個高級的,眼花撩亂的「走馬 燈」。
我們老中特重祝壽,「中國共產黨」九十歲啦!其難兄難弟「中國國民黨」一百歲啦!恭喜賀喜!祝賀之餘,做為一個談訪節目的主持人,免不了要犯上點職 業病,想問些問題。如有機會訪問這二個直接及間接影響了全球華人一百年政黨的領袖。我要說的不是「恭喜」。我要問的不是「九十或百年的最大成就」。我要問 的是「這九十或百年的最大過失與遺憾是什麼?」
因為,一個不能誠實面對自己過失的政黨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偉大的政黨。